第一四七章 教义-《永不下车》


    第(2/3)页

    人的意识与客观实在之间,往往有偏差,而且这偏差还可以被利用。

    对这一点,不需要多么坚实的科学素养,只消认真对待人文科学领域的有价值研究成果,稍加思考,也不难看得明白。

    即便许多人文学科的行内人,出于种种考虑,往往刻意回避这一点,也无法否认其正确性。

    譬如“理性人”,经济学领域的基本定义之一,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情绪、不犯错误、全知全能、完全客观”的虚构角色,在经济活动中,理性人的抉择,完全依据已知条件和经济学原理来进行,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究竟是否存在呢:

    身为外行,方然不想越俎代庖,但只消瞧一瞧主流经济学理论对社会现实的解释、预测能力之孱弱,也不难摹想出正确答案。

    讨论教义的问题,这样讲,略显抽象,换一种稍微容易理解的说法,

    就是在说,一个人的利益得失,第三视角的客观判断,和其本人的主观判断,这两者并不是一定可以画等号。

    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有独立头脑、有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对自己的利益理应有准确的把握。

    但这只不过是理想情况;

    更现实的情形,则是被别有用心者蛊惑、诱导、暗示、欺骗,从而对自己的实在利益判断失误,进而,做出看似维护自己利益、实则损害自身权益的愚蠢行为,而“客观现实”与“主观判断”之间的利益差额,则被别有用心者,不费吹灰之力的收入囊中。

    行骗的具体过程,教义,显然是一件很趁手的工具。

    花费时间,纵览人类世界的诸多教义,方然很快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教义的理论体系,凡此种种,总是倾向于贬低信者眼前的、现实拥有的、这辈子就可以有的利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