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冲突-《永不下车》


    第(2/3)页

    很可惜,理论终究只是理论,现实层面的国际贸易,却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假如,仅仅是假如,倘若国家之间的贸易,真的是将本国产能大、价格低的商品,转让给产能低、价格高的其他国家,如此双赢的好事,理应被双方一致推崇,热烈欢迎才是,而不应该有任何摩擦与冲突。

    然而事实却是,每逢经济危机前夜,联邦与其主要的贸易伙伴之间,总会爆发严重的冲突,甚至演变为贸易制裁与反制裁的经济战。

    和理想情形相反,贸易,实践中常常是一种单方面获益的行为。

    过去的很多次贸易冲突,原因无非是联邦、或者其他国家认为,贸易过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具体而言,几乎总是付钱采购商品、也就是贸易逆差的联邦更加不满,在工场主看来,流入的进口商品挤占了市场份额,抽走了联邦经济的流动性,对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天大的坏事。

    然而另一方面,倘若将话筒递给联邦平民,听到的又会是另一种声音。

    平民的看法,用不着亲自上街采访路人,方然单从联邦购物网站的页面、和超市的货架,就能窥见端倪。

    作为发达国家的联邦,大量进口的初级工业品几乎全由平民消费。

    在普通民众看来,进口当然是好事,否则以眼下的就业水平,和着实堪忧的收入,到哪里去采购如此廉价、质量也还说得过去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联邦工场主看来,这种流逝利润的渠道,则最好被完全杜绝。

    过去的情形是这样,但是在今天,西历1480年代初的国际贸易,则越来越呈现出完全迥异的新特性。

    工业消费品,传统的国际贸易一大品类,在列强纷纷迈入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占比日渐萎缩,不仅如此,对究竟是进口、还是出口此类商品,联邦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矛盾几乎完全消失,而呈现放任自流的新态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