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庞大-《永不下车》


    第(2/3)页

    产品名录的条目数,更一度达到惊人的一千三百万,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即便在“全产机”落后后,各大企业的一系列同质化、重复化产品,将逐渐被精简、合并,微电子领域的产品名录仍将超过1,000,000。

    这样庞大的体系,从硬件到机器码都堆积如山,根本就不是一个FFRI-IT能全盘掌控,更别说详细核查每一个模块,甚至检查每一行代码。

    取而代之的策略,则是“黑盒原理”,这一原则在软件工程领域司空见惯,将测试目标视为有一定数量接口的黑盒子,测试时,仅专注于其在特定输入情况下的输出,是否符合要求,而不关心其内在的运行机理。

    这种测试方案,但凡熟悉软件测试的人,都知道不一定靠谱。

    尤其是涉及到软件、系统乃至体系控制权的核心模块,按理说,黑盒测试根本无法保证100%的排查隐患,标准做法应该是从“需求分析”开始,一层一层的核查软件设计流程,对软件本身的检查,更应该细化到每一行代码。

    但是面对“全产机”,哪怕只是NEP、AMA大区的次级节点,人工编写的代码就超过了一亿行,分布在若干不同层级的服务器与核心处理机上,粗略估计,以FFRI-IT相关委员会的能力,完全核查所有的控制、接入与管理代码,耗时会在二十年以上。

    二十年,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不禁令顶层怀疑FFRI-IT在有意拖延,或者极度缺乏人手。

    表面上看,情况确乎如此,托马斯*安生所在的核查委员会,一共只有不到二十名软件架构、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工程师,面对“全产机”次级节点的一亿行代码,和几乎无法实时测试的运行环境,的确是两眼发黑。

    那么增加编制可以么;

    譬如说,将委员会的规模扩大十倍,两年内完成这一切。

    理论上当然可以,实际上,当委员会的专家数量扩充十倍、达到两百人之众时,其原本要着力铲除的“权限篡夺”之幽灵,几乎必定就会在委员会内出现。

    即便是联邦政府管辖的机构,里面的人,就一定绝对可信,而不会在核查时暗中作梗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