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二章 聚集-《永不下车》
第(2/3)页
但除此之外,遍布东北太平洋大区的一千多万流民,虽然绝大多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掌控大局的管理员眼里,仍有可能潜藏威胁。
这些流民,原本蜗居在联邦的大小城市内,核战爆发后,因为食物短缺、与有活力民间组织的迫害而流离失所,继而在寒冬中伤亡惨重,直到1490年夏秋之交,根据asa的一次详尽普查,nep大区的人口数已跌破12,000,000。
夏初的粗略估计,人口还有近一千四百万,几个月后却只剩下一千两百万出头。
惊人的损失率,起初,让方然有点难以置信,然后才意识到这只是前一阶段饥寒交迫、处境艰难的必然反映。
不管自己怎么认为,现代科技,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类的演化。
舒适的环境,唾手可得的食物与热源,让人类的身体机能逐渐适应、演变,在寿命上限、新陈代谢等方面获得未可知的收益,而在抵御极端环境所需的身体机能方面有所退化。
这种退化,很难说是从何时开始,但在文明进入近现代之后则一度加速,直到it浪潮席卷而来的前夜达到顶点,准确地讲,在西历1450~1460年代出生的人,大概是最难以适应外界条件、尤其是艰苦条件的一代。
身体适应外界条件的能力,并非百分之百取决于基因、遗传,后天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倘若一个人从小到大,几乎未经历剧烈的温差变化,也几乎没有为各种原因而竭力奔跑,其身体就很难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从循环系统到肌肉的各组织、器官,也很难仅仅通过寻常条件下的锻炼来获得足够的“经验”,更遑论硬件上的准备。
表面上,在外界环境温和时,这样的人一般都表现良好,却会在极端条件降临时迅速现出原形,甚至出现猝死等极端事件。
“温室里的花朵”,用来形容社会剧变前夜的一代人,可谓恰如其分。
这种趋势,多少年前便有人意识到,但在社会变迁、生活条件一路向上的时代背景下,几乎无人关注,更没有引起主流群体的注意。
说白了,既然冬天有供暖,夏天有空调,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便无关紧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