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四章 效率-《永不下车》


    第(2/3)页

    旧时代的it领域中,人工智能,往往就是应用在这样的场合。

    这种“自动化、智能化”,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低级重复劳动的替代,是用人类智慧,分割、定义问题,给出算法,然后利用计算机的速度,迅速做完原本用人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

    但这种应用方式,显然,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不会太理想。

    在若干年前,应用于某一领域、解决某一类问题的ai,几乎只能用于解决该类问题。

    不仅如此,一旦问题的边界条件发生变化,甚至只是略微改变,ai的效率都有可能大幅滑坡,进而必须有人来干预,修改边界条件,替换算法,总之,借助人类的智慧才能应对多变的具体情形。

    即便这些多变的情形,根本上讲,并未改变问题的性质,理应在计算机的能力范围内,传统ai体系也几乎总是一筹莫展。

    这种情形,在fscim体系出现后,才逐渐被改变。

    基于fscim体系的计算机、ai体系,一言蔽之,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远比之前那些全凭速度吃饭、对自己正在解决的问题本质一无所知的ai深得多。

    说计算机“理解”问题的本质,很多业界人士,只会一笑置之。

    这实际上反映出人类的傲慢,方然的观点则相对中立,他并不认为,一台运行fscim架构之软件的计算机,会如同人类那样认识、分析、理解问题。

    否则,fscim体系反而相当于失败,这一体系最初就是为计算机所准备,故,fscim体系赋予计算机的能力,是独特的新视角,区别于人根据自身思维特性而做的探索与认识,计算机同样也有自己的一套认识、分析问题之构架。

    不论这一架构,是否真的存在,当今时代的“全产机”、通用型ai,确乎可以应付一些以前并无法用ai独力完成的任务。

    灵活性与运行效率,这一对矛盾体现在ai架构上,基于fscim架构的人工智能效率相对较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所需算力会比传统的人工智能高出一个约数量级,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自主性。

    而“强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则不一样,更像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模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