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二章 机车-《永不下车》


    第(1/3)页

    与经营多年的东北太平洋大区相比,不论滨海边疆、还是乌拉尔大区,还没有建起一张无死角覆盖的无线网络。

    单纯借助通讯节点,“替身”的活动范围,相对受限,并不支持方然随便行动。

    不论深邃的贝加尔湖,还是蜿蜒的勒拿河,中央大平原的一望无尽,还是乌拉尔山脉的绵延起伏,这些,都只能在屏幕上得见,但时间紧迫,阿达民本来也无暇旅行,而更关注新近并入gpl的大区之开发进度。

    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气候严酷,人烟稀少,在旧时代是一片几乎被遗忘的土地。

    很多地方的人口密度低于100/km2,寒冷而荒凉,几乎是西伯利亚的名片,但在这天翻地覆的新时代,一切都随之而变。

    机械轰鸣,车轮滚滚,大规模的现代化开发,肇始于不久之前的西历1490年代。

    油锯吱吱作响,伐倒巨树,钻井隆隆运转,探出石油,载重卡车与工程机械来往奔忙,建立起连片的巨大建筑,水坝截断河流,风力发电机组遍布山谷,高原台地河畔的电站,水汽蒸腾,将核力转化的电能,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到远方。

    钢铁,火焰,电流,芯片,科技的巨力,在一栋栋厂房、一座座高塔中鼓荡激流,炮车,导弹,歼击机,乃至热核弹头,规模空前庞大的军工体系被建立起来。

    相形之下,遍布旧时代之世界的,那些为人类生活、消遣而存在的传统产业,则几近消亡。

    从光芒璀璨的水晶灯,到油光锃亮的小汽车,从纯棉运动袜,到香气四溢的菲力牛排,一切人类生活所需的产品,都在迅速消失。

    定居点里的人,并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这是管理员的判断。

    即便他们真的想要,管理员也只会摇一摇头,声音淡漠的替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

    “不,你不想。”

    民众,从社会的主体,蜕变为一群世界边缘的可有可无,至多只作为“牲畜”而存在,完成人才的代际更替,身为管理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样的最高效之道路,民众的需求,自然便无须在意,更无须加以满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