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五章 成长-《永不下车》


    第(2/3)页

    这一能力,人多多少少都有,只不过在旧时代忙于糊口的大环境下,

    绝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早已被抹杀殆尽。

    相关研发机构的研究表明,失去创造力,在脑神经系统的微观层面,表现为思维活动的“规整化”,教条、生硬的思维模式越强。

    原本应呈现多样化、模拟式特质的人脑,随一个人的年龄增长,意识定型,倘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其神经活动则在“硬件固化”的基础上,趋向于固定的模式,只能在既有知识体系内打转,而难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理论。

    到这一阶段,可以说,“创造力”已接近于消亡,即便绞尽脑汁要想出些新东西,能提出的也不过是一些妄想而已。

    创造力的灭失,在旧时代,非但不成其为一个严峻问题,反而正是教育的某种“功能”。

    培养工业体系中的合格劳动力,所需的特质,本来也不是什么创造力,而是根据既有规则,完成任务即可。

    一个人头脑中的独特想法越少,就越容易驾驭,这是很直白的道理。

    但是在盖亚净土,一个几乎全部劳动都可由机器完成的时代,人脑的“创造力”就是很宝贵的东西。

    为此,在孩童成长过程中,尤其在初级教育阶段,阿达民并不提倡以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更倾向于“顺其自然”,只要能塑造幼儿的社会属性,并,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培养兴趣,就达到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

    到一个儿童成长到十岁,完成初级教育,接下来便进入中级教育阶段。

    从初级到中级,这里,似乎会涉及到一个“录取”的不大不小问题,旧时代的升学,在许多国家以选拔方式进行。

    而在新时代的盖亚净土,这种做法,则早已不合时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