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给孩子找一条活路-《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2/3)页

      也没多少时间伤春悲秋,王用汲还得去巡视一下育婴堂的情况。

      那里说是育婴堂,其实周围的人更愿意称之为死婴堂。大约七、八成的婴儿死亡率,送进来的婴儿勉强也算是经历了九死一生。

      大明开国时,太祖皇帝就诏令各地设立慈幼院之类的救济机构。

      一开始,确实也风气为之一振,很多穷苦之人、特别是弃婴因此得以存活。

      这也是为什么终太祖一朝,无论官场怎么折腾,民心都在太祖一侧。

      然而,这个制度却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各地慈幼院的财政完全是由于地方承担。这样随着成祖之后,中央迅速失去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地方未来缩减开支只会想办法缩减相关支出,甚至承包出去,彻底甩开包袱。这导致各地的慈幼院基本处于瘫痪、半瘫痪的名存实亡状态。

      建德县还是好的,毕竟背靠江南,还能勉力维持。但经常入不敷出,导致婴儿在养育过程中营养不良,吃不饱穿不暖,有病不治是常态。因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当然这个时代,底层养孩子的死亡率也不低,基本三成往上,这还是父母愿意养的情况,如果考虑弃婴,那死亡率也是五成往上了。

      这么一对比,似乎建德县的育婴堂干得还不错。

      其实如果是对比外地已经承包给私人的育婴堂,建德县这个就更不错了,因为私人承包完全就看承包商人品了。尽心尽力的的少,大多婴儿都十死无生。

      作为一个致良知的儒生,王用汲是不觉得七八成死亡率就只得沾沾自喜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