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时间慢慢度过。 在郭导不断给李景霖上麻烦度的同时,配乐工作推进的也十分快速。 虽然特效仍然在制作。 不过,具体的分镜,画图,以及所安排的展现时长. 已经确定了下来。 虽然,拿绿幕原片去写配乐的确有点难,不过,这点难度还真难不倒李景霖。 无论是优秀的演员,还是优秀的配乐师。 都一定具备一个基本的能力。 【从有限的剧本中读出更多深层次的表达】 比方说。 原版剧本里写的很简单。 【新闻播报员:我们的直播车已经抵达最佳观测地点,人类将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眼目睹木星的壮美真容 韩朵朵驻足多看了两眼。】 这短短的一幕剧本里面,一共出现的主要的人,也就只有两个。 播报员,韩朵朵。 而剧本中,也并没有描绘情绪。 作为演员,首先要做的,自然是结合整个故事的背景,去思考,自己角色会想什么,有什么情绪。 新闻播报员是会觉得星空之神秘,木星之美丽,对这一景观的好奇,并带有一丝恐惧? 以及对人类命运秉持着什么样的想法,身为播报员,需要呈现给观众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两种情绪之间会不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或者是质变? 而韩朵朵的演员,所需要考虑的就是. 韩朵朵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驻足多看了两眼,其中需要表现什么样的深意。 以韩朵朵的身份,性格,年龄.会有怎样的表情情绪体验。 导演考虑的,则是镜头怎么运怎么切。 成片以后。 配乐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用音乐的符号去阐述这种语言难以形容的质感。 比方说.加点低音,像是沉重的心情,而韩朵朵的驻足,望过去的眼神,又可以让音乐轻灵一点?表现出一种“末日废土盛开出一朵孤零零鲜花”的美感? 或是干脆让演员演的轻松一些,靠配乐去压抑情绪。 这其中的种种。 便是优秀电影与烂片之间的区别之一。 更是老戏骨演技派与流量废物,配乐师亲自操刀与随便扒素材之间,最明显的一种对比与差距。 最终成片的效果,那真的是天差地别。 前者,你会感觉,强烈的氛围感与意境顷刻袭来,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却很好的传达,极有感染力,十分能够共情,代入其中,身临其境。 后者,那就只会感觉尬,割裂,看一眼都闹心。 李景霖的优秀。 就在于甚至不太需要画面。 给出剧本中的简练文字。 便可以想象出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分析出各个人物的情感,在脑海中,便对剧本所描述的场景故事脑补想象的一个八九不离十。 马上便可以产生优秀的demo。 届时,只需要针对性的修改一下即可。 尤其是能抓住某个关键点。 从语言文字中,即可提炼出“镜头重点”与“特写”。 并且针对性的在这些突出的点上,运用音量,音高,音色等多方面的搭配,无形之中,去用声音对观众进行暗示,影响观众的情绪。 可能对配乐完全没有记忆点。 但就是这个配乐,会让你在看电影的时候非常有感觉。 因为 在需要暗示的地方,音乐就得悄无声息。 相反,需要刷存在感的地方,音乐的存在感就必须能够对抗场景,剧情的激烈发展。 接下来的一周里。 李景霖保持着和郭导每天“十次留言机会”的频率。 开始对音乐进行微调与整改。 真不是李景霖耍大牌。 实在是郭导批话太多,还爱发猫咪表情包,而且经常搞的自己血压升高. 时间过去的很快。 转眼间,郭导开始了他新的要求。 为《流浪地球》搞一个主题音乐出来,作为第一波影片前瞻的印象曲。 算不得预告片。 单纯是给出一些着重刻画背景景观,各种记忆点的动画。 比方说,行星发动机,冰冻的大地,高悬的木星红斑,如蝼蚁一般走在冰面上的人。 “主题音乐?” 李景霖挑了挑眉。 这个要求看似难。 实际很简单。 在一首宏大的管弦乐中。 总会有一段旋律贯穿始终,是一首乐曲的“中心”,这便是“主题动机”。 而在电影的配乐中,一些音乐的运用,和这,是十分类似的。 在管弦乐中,往往是对主题动机进行展开,变奏,复调等等方式进行变换。 而在电影的配乐中。 那便是书写一段旋律,然后根据不同的场景,将这段旋律,编曲成完全不同的质感。 比方说,可以激烈,可以高燃,可以悲伤,可以惆怅。 无论是动漫配乐,游戏,电影配乐,这样的方式都是十分常见的。 于是。 李景霖便挑选出了一段在整个电影中,常用到的旋律。 以钢琴为主体。 管弦乐的宏大交响效果,为这钢琴丰满血肉。 稍微改一改便可以拿出来当做主题音乐。 一个短短一分多一点的主题音乐便制作完成。 这1分16秒,仿佛凝聚了整部《流浪地球》波澜壮阔的故事。 发给郭导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