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五章 铁路-《永不下车》
第(2/3)页
其实,在信息技术的汹涌浪潮中,受冲击的又何止是一张铁路网,联邦的电力网,信息通信网,长距离输油管线和长途公路网,面临的环境都越来越严峻,维护工作量节节攀升,可靠性则缓慢而持续的下降。
一种新的趋势,正在显现,全社会生产体系由现代化的“大而专”、“高耦合”,转变为生产效率更低、事实上更落后的“大而全”、“低耦合”。
社会生产,在当今时代的民众认识里,一直是全社会分工、协同的大合唱。
从早期的手工作坊,到独立完成产品制造的工场,再到专注于一个工业门类、一个具体分支产品的企业,纵观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分工协作始终在不断加深,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与物质、原料与产品流动越来越频繁,生产率也随之而不断提升。
这种生产率的提升,表面上,是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专注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成果。
但仔细考虑一下,却会发现,隐藏在“规模越大效益越高,产品越专成本越低”之下的实质,是这种策略能节约人力资源,而非其他的任何因素。
集约化的生产,一家年产上千万吨钢材的巨型钢铁企业,制造成本和产品质量会比十家百万吨的钢铁企业更优,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但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因为前者的高炉、热处理和冷轧流水线,都比后者更先进吗;
一般而言,情况确乎如此,但考察大规模制造体系与中等规模制造体系的单位成本,前者却未必会比后者更低,甚或有时候,情况还恰恰相反。
再比如汽车制造业,更大规模的企业,单一车型的产量远超小企业的同类产品,均摊到每辆汽车上的可变成本也更低,同样的,这一优势的取得,本质上也并不是更大的生产规模,而是因此而节约出来的设计、研发等其他成本。
在资产主义社会中,大规模企业之所以能压制中小企业,根本原因是掌控前者的资本规模更大,在经济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
除此之外,才是单位成本上的优势,这主要靠节约人力成本来实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