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 等效-《永不下车》
第(3/3)页
且不论神经元与晶体管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单看一看微电子、集成电路的进步,就会知道这种类比方式很荒谬。
随着技术、工艺与设计的进步,同样的一百四十亿晶体管,不同年代设计并制造出来的pu,实测算力的差别还是比较大,对比tel公司在十年前和今天的产品,同样数量的晶体管,所能实现的算力差距至少在三~四倍。
pu的算力,显然不能只用一个“晶体管数量”来衡量,又怎能以此度量大脑呢。
这还仅仅是硬件的情形,不仅如此,软件方面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同样的功能,任务需求,采用的软件架构与算法不同,所需的算力也会有一些差异。
最后则是本质的缺陷,时至今日,类似科学研究这样的尖端任务,仍然只能由人、而无法由计算机来完成,那么在缺乏同性质之计算机的情况下,就没办法用等效法去衡量科学研究者大脑的算力。
考虑到所有这一切条件,就不难理解,对曾频繁出现于媒体的所谓“预测”,关于人脑之处理能力的新闻、消息,方然都会一笑置之。
大脑的等效算力,二十年来,在联邦的网络、媒体上,数字已变动过不知多少次。
预测数字,从最初的10gflops,到后来的100g、1tflops,再到后面一些更夸张的数字,总体而言,基本上这一指标每年都会增长。
原因很明显,超级计算机的算力,一直在持续提升;
而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思维、能够取代大脑的ai,任凭一代代研究者如何努力,却始终未曾问世。
第(3/3)页